財經觀點╱年輕人別甘於小確幸
2015-02-04 03:30:27 聯合報 范家輝 口述 (記者 陳景淵 整理 )
80年代畢業的大學生怎知十年後有智慧型手機?90年代畢業的大學生怎知十年後會有What’s APP?這些都是我們不知道的,更不要說我們可以洞鑒未來,因為這都是新生產物,沒有辦法預先知道的,也沒辦法去學。
父執輩那一代的台灣生意人,做決定快狠準,因為白手起家沒什麼負擔,輸得起,做決定很快,也懂得變通,敢衝敢拚,發展出全球最大的OEM、電子等產業,我在台灣見過的大公司總裁,4、50歲的人不多,跟他們應酬,我都要稱呼他們叔叔。
台灣的年輕人一定要奮起,且不必拘泥在台灣,全世界最佳創業環境,香港排名第八、新加坡第六、美國第二,年輕人可以參考。
談創新,最好是在組織內部注入新血,讓年輕人去想、去創新,給他們有發揮的機會。過去我小時候喜歡跟五、六十歲的人聊天,了解他們走過的路,聽他們講比光看書好,因為看書無法問問題,還隔一個靴,與長輩聊天可以問問題,深度了解以鑒古知今。
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說,來台灣演講台下多數是6、70歲老先生,台灣機會是有,但必須多給年輕人機會。因此,我們在兩岸三地各部門團隊中,嘗試各安插進一個有潛力的90後年輕人,愈是無法理解、離經叛道,愈是我們想要找的年輕人。
我現在52歲了,走過年輕人走的路,但我不跟他們說路該怎麼走,要他們聽我的,反而是聽年輕人講,由他們自行判斷,並創造出新的路,否則我們的未來一定沒救。
兩岸三地大學生的競爭力不同,10年前中國大陸的大學畢業生每年只有30幾萬人,現在每年約700多萬人,換算錄取率約10%,相較台灣的大學錄取率100%,香港約18%,可以看出大陸大學生雖然人數大增,但仍是萬中選一,經過激烈競爭才勝出。
我建議台灣年輕人別執著於「小確幸」,應該去思考怎麼提升、甚至發展成連鎖店。小確幸沒有不好,但得問問自己內心,如果自己的心態不甘願於小確幸的成就,心裡想做的、想達成的其實更多的話,就不應該甘願於小確幸中。(本文由范家輝口述)